記者 |
編輯 | 劉海川
2022年11月5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廳指導、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組織評審的首批濕地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在武漢發布。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委員、第八檢察廳廳長胡衛列介紹,我們將投入更大力量,加大推進公益訴訟立法的工作力度,爭取列入國家的立法規劃。
胡衛列介紹,自2017年7月至2022年6月底,檢察機關共立案公益訴訟案件67萬余件。從辦案效果看,檢察機關共督促恢復被毀損的耕地、林地、濕地、草原約786萬畝,回收和清理各類垃圾、固體廢物4584萬余噸,追償修復生態、治理環境費用93.5億元。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濕地保護屬于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是檢察公益訴訟的法定領域之一?!?胡衛列介紹,近年來,檢察機關立足檢察公益訴訟作為督促之訴、協同之訴、公益之訴的功能定位,堅持把訴前實現維護公益目的作為最佳司法狀態的價值追求,以長江、黃河等流域治理為重點和樣板,在濕地保護系統治理中進一步發揮制度優勢。
胡衛列表示,檢察機關要進一步貫徹落實濕地保護法,加強與濕地保護相關責任單位之間的協作,強化濕地保護中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檢察公益訴訟的銜接,共同推進濕地保護與管理,切實發揮檢察公益訴訟在濕地保護中的積極作用。
2022年是我國加入《濕地公約》30周年,《濕地公約》第14屆締約方大會11月5日在中國武漢和瑞士日內瓦同步開幕。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教授秦天寶說,本次典型案例的評選在此背景下進行,對于進一步加強濕地司法保護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對我國全面履行《濕地公約》,講好濕地保護中國故事,彰顯大國擔當,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本次評選案例在地域上覆蓋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華東各地區,涉及長江、黃河、珠江、嫩江等流域及海域,違法類型包含違法侵占、圍湖填湖、非法狩獵、違法養殖、固體廢物污染等不同類型。入選案例在程序和案由上類型豐富,既包括訴前程序,也包括訴訟程序;既包括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也包括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其提起主體既包括檢察院,也包括符合規定的社會組織。
評審專家從參評案件的規范性、創新性、典型性、疑難復雜性及說理充分性五個角度出發,結合地域、流域、濕地類型、違法行為類型以及不同案件類型的特點對參選案件進行了綜合評審,最終評選出包括湖南檢察機關督促整治洞庭湖下塞湖非法矮圍破壞濕地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系列案、河南省人民檢察院鄭州鐵路運輸分院督促保護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案在內的12個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廳副廳長邱景輝表示,檢察機關將對照這些典型案例發現并監督糾正的重點領域、突出問題、薄弱環節,加大監督辦案力度,督促協同相關職能部門、責任主體履職盡責,共同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來堵塞監管漏洞、消除治理盲區。特別是要用足用好濕地保護法第六十一條:“違反本法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依法請求違法行為人承擔修復責任、賠償損失和有關費用?!?/p>
邱景輝介紹,最高檢將指導各地檢察機關在積極穩妥多辦、辦好有重大影響、示范作用的濕地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件的同時,更加注重依法督促檢察機關之外的國家規定的機關,包括林業和草原、自然資源、水行政、住房城鄉建設、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職能部門,依法提起濕地保護領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支持法律規定的組織依法提起濕地保護領域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并加強對公益訴訟活動的訴訟監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