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新聞
《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正式發布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周五消息,人社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布《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對個人養老金參加流程、資金賬戶管理、機構與產品管理、信息披露、監督管理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辦法規定,參加人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額度上限為12000元。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封閉運行,參加人達到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或者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出國(境)定居、以及符合國家規定的其他情形,可以領取個人養老金。
財政部發布個人養老金實施遞延納稅優惠政策
財政部、稅務總局周五發布公告稱,自2022年1月1日起,對個人養老金實施遞延納稅優惠政策。在繳費環節,個人向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繳費,按照12000元/年的限額標準,在綜合所得或經營所得中據實扣除;在投資環節,計入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投資收益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在領取環節,個人領取的個人養老金,不并入綜合所得,單獨按照3%的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其繳納的稅款計入“工資、薪金所得”項目。
北斗系統明年計劃發射3-5顆衛星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周五表示,現在北斗系統一共有45顆衛星在軌提供服務,明年計劃發射3到5顆衛星,進一步強化星座,確保系統的穩定運行。在此基礎上,后續還要進一步深化發展下一代北斗系統。
今年前三季度經常項目順差創歷史同期新高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周五表示,2022年前三季度,我國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其中,經常賬戶順差3104億美元,為歷史同期最高值,同比增長56%,順差規模與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2.4%,繼續處于合理均衡區間;直接投資呈現凈流入,跨境資金流動平穩有序。
財經觀點
CF40:我國宏觀基本面或進入“內升外降”階段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發布報告稱,我國宏觀基本面或進入“內升外降”階段。一方面,內部需求邊際復蘇。固定資產投資觸底回升,其中制造業投資保持強勁,基建投資持續高位增長;社會零售消費較二季度明顯回升,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上升。另一方面,外部需求開始回落。三季度單月出口增速明顯下降,主要原因是出口商品數量減少。在外需走弱和基數效應的雙重影響下,接下來出口增速回到高速增長軌道的難度較大。
連平:紓困政策在提振消費方面仍有發力空間
植信投資研究院院長連平在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微信公眾號撰文指出,疫情擾動對消費的影響顯著大于其他經濟方面。隨著疫情反復,消費的修復進程也隨之波動。連平認為,紓困政策在提振消費方面仍有發力空間。一是政府可以通過承擔部分人力成本助推“穩就業”和“保收入”,對于遭受疫情沖擊較為嚴重的企業,可考慮出臺臨時性的員工工資補貼政策,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二是可以做出相關制度性安排,要求銀行對于符合條件的個人貸款寬限申請給予支持并嚴格執行,其中包括即使擁有償還能力但依然想寬限的群體,政策還可以延伸到房租寬限貸款。第三,消費券的發放范圍可進一步擴大,且發放方式可以更為多樣化。
財經數據
過去十年中國人均消費品進口額增長近1倍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周五聯合發布《2022中國進口發展報告》指出,在中國政府積極擴大進口貿易的努力下,近十年來中國人均進口額增長了40%,人均消費品進口額增長近1倍。
相關閱讀:報告:過去十年中國人均消費品進口額增近1倍,促進口政策發揮積極作用
去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約4700億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周五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北斗》白皮書顯示,2021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約4700億元人民幣。截至2021年底,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終端產品社會總保有量超過10億臺/套。
滬指收高2.43%,人民幣對美元漲497點
股市收盤,上證綜指報3070.8點,漲2.43%;深成指報11187.43點,漲3.2%;創業板指數報2451.22點,漲3.16%。板塊方面,能源金屬、釀酒行業、汽車整車、電池、保險、教育等漲幅居前,僅航天航空小幅下跌。匯市方面,在岸人民幣對美元16:30收盤報7.2703,較上一交易日上漲497點。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下調83個基點,報7.2555。
評論